方庄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生签约慢病病人的管理模式,管理着辖区约1万名高血压病人。来自北京市医保中心的回顾性数据显示,同比2014年,2015方庄服务中心管理的这1万名高血压病人,在全市的就诊次数全面下降,人均就医费用下降1000元,相当于给医保中心节约了1000万元。
国家卫生计生委将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标准的工作委派给试点基层医院方庄卫生服务中心。中心负责人吴浩主任告诉记者,人工智能、电子数据和互联网的支撑,在基层医院智能化管理慢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一项对17个国家1259位全科医生进行的全球性调查显示,依从性差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压不达标的首要原因,远程血压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在吴浩看来,远程血压管理模式在国内尚未普及其实受困于诸多因素。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副会长、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增武教授指出,医疗器械厂商不能做好医生的事。远程血压管理系统的设计应该有医学技术人员,IT、通讯技术、硬件研发等各方面专业人士的跨界合作参与,这样就能够避免整个系统的结构、功能、测量设备和后台医学逻辑判断发生冲突,使管理系统更加符合相关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临床诊疗规范的要求。
为培育市场,目前很多智能血压计生产企业不计成本赔钱赚吆喝,免费让血压波动期病人体验智能血压计的便利性。吴浩称,厂家免费提供的产品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需求病人。将来,软硬件兼容、服务平台实现统一后,可以预见血压计的成本将大幅下调。即便届时智能血压计仍未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高血压病人考虑到实际需求仍会自行购买。智能血压计的普及会推动生产企业实现赢利,赢利模式的形成势必会促进产品品质的提升。
智能血压计从生产到市场推广再到平台服务,医疗服务是形成闭环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环。吴浩主任称,单纯智能健康设备测量的数据意义不大,只有附加了专业人士的分析和解读,才能体现出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
高血压患者血压是否达标,更多的是在于管理,专科医院医生管理非固定病人的高血压,就是高射炮打蚊子,既管不好又浪费资源。吴浩主任认为,管理好社区居民的血压,基层医院有天然优势。通过签约服务,目前方庄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与病人之间已经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基于对固定病人家庭史、病史、生活习惯的了解,结合平台数据,医生管理病人的血压更加得心应手。若非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仅凭记忆力,医生很难掌握手头1万名高血压签约病人的详细情况及慢病数据。服务中心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全科医生在诊治常见病时遇到瓶颈,应该如何通过互联网途径对接专家级医生,从上级医院获取专业指导,从而实现在基层医院解决病人问题的目标。从这个着眼点来看,基层医生和专科医生各尽所能,不仅病人获益,也是实现分级医疗管理是必然趋势。
高血压和糖尿病在我国是常见病、高发病,两类病人占据着三甲医院40%-50%的门诊量,这部分人同时也是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管理好病人的血压和血糖,相当于将心脑血管疾病的关口前移。借助智能健康设备,基层医院在减少社会失能人口和节约医保费用方面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