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基建周期已至!康复医疗器械迎腾飞起点?
发布时间:2023-11-13 06:20:15

  和保健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其中,临床医学一直以来都相对强势,可称“显学”,而预防医学和保健医学的重要性也渐渐得到了重视,而康复医学却还是个相对冷僻的方向。

  政府及各级部门近年来已在致力于提高康复医学在公共卫生事业中的地位,相关医疗机构和产业都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在资本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伟思医疗(688580)、翔宇医疗(688626)、诚益通(300430)、普门科技(688389)等一批康复医疗器械生产商。

  虽然疫情冲击之下各家公司业绩均有所下滑,不过2023年的营收也的确取得了较快反弹,那么这条赛道前景到底如何呢?

  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恢复或重建身心障碍者的功能和活动能力,帮助他们重返社会甚至是重获新生。要认识到的是,康复医学所意图实现的目标,绝不仅仅对生理疾病的功能性治愈,更多的是对人在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等全方位权利上的恢复。

  产业链方面,下游是有康复需求的患者,除了残障群体之外,其实产妇、术后患者、老年人和慢性病群体都是有康复需求的,而国内这些群体的康复治疗还远远不够;中游是康复医疗机构,虽然基数同样严重不足但近年来已在迅速扩张规模;而上游主要是相关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生产商。药物自然是治疗的基础,康复治疗也不例外,一般会配合使用一些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来便利康复锻炼。而医疗器械才是在康复中占据更重要地位的必需品,承担着康复评定、训练治疗等多方面的作用。常见品类有牵引床椅、各类治疗仪等产品。

  自国务院2016年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政府及有关部门持续致力于加强康复服务和专业人才。从医疗机构本身来看,康复项目主要是服务性质,受集采影响相对小一些,所以也是质量比较好的医疗收入来源。各省市在这样的大方向下也在慢慢拓宽康复医疗的医保报销范围,从支付端来根本性地解决康复医疗的覆盖问题。

  所以国内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在持续的增加,《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0-2020这十年间康复医院数量从268家迅速增加到739家,CAGR达到10.68%。从举办性质来看民营成分成为主力,在这新增加的近五百家康复医院里公立体系只有10余家,其余都是民营机构。康复床位自然也在迅猛增长,从2015年的16.18万张膨胀到30.04万张,CAGR13.17%,甚至高于医院增速。

  但国内康复基础设施仍然存在提高空间,换句话说,供给仍然追不上需求的脚步。比如《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 年)》提出人均康复床位理想目标在0.5张/千人的水平,按照14亿人口计算全国目标床位在70万张左右,尚存40万张缺口。虽然以北京来推算全国有些步子迈的太大,不过康复医疗产业还保有一定想象空间应是不争的事实。

  康复科新基建进入采购周期,上游康复医疗器械行业自然也受到鼓舞。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2014-2022年间这个市场从115亿元增长到511亿元,速度不逊色于医疗机构的增长。而且扩张仍在持续,普遍预计2023年市场可以达到600亿元以上的规模。

  国内康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总共能有将近五千家,从文首提到的翔宇医疗、伟思医疗、普门科技和诚益通这四家上市龙头的营收规模来看,合计也没占到市场总规模的5%。这折射出这个行业仍然处于一个鱼龙混杂的状态。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给了龙头企业整合的绝好机会。而且虽然国内生产厂家不少,但大家基本还是在中低端领域你争我夺。2016-2022年间新注册的5084个医用康复器械产品中国产占比超过90%,但进口品牌仍然占据着高端市场的主流。

  以伟思医疗为例可以看到,公司2016-2021年业绩连创新高。虽然2022年因为公共卫生事件而有所受挫,但今年前三季度总收入已经实现反弹,超过去年全年。归母净利润和经营性净现金流等指标也大幅好转。

  当然出海也是康复医疗器械公司可能的一条路。根据众成医械的统计,2015-2019年间康复医疗器械出口额从48.51亿美元上升到67.11亿美元,且超过进口额的绝对值在不断拉大。不过笔者翻遍各家上市公司的年报,除了普门科技三分之一业务来源于境外,其他友商的出海收入体量都非常有限。考虑到国内康复医疗器械的市场分散程度,出海这个逻辑想落在这几家上市公司的业绩上恐怕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虽然厂商已经在小步快跑,看似覆盖着绝大多数品类和方向。但事实上,国内康复医疗产业仍然较为“瘸腿”,在一些方向上体现出明显空白,而这些领域自然也是国内厂商未来可以发力深耕的点。

  比如对残障群体的关注。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样本调查,国内残疾人总人数约8,502万人。如此庞大的统计基数似乎并不符合我们在日常社会活动中观察到的残疾人数量,难道残障群体都生活在透明而又沉默的角落里?限于篇幅,笔者无意在这里过多展开。结合本文主题来看,全方位的“失声”自然也会体现在康复领域,大部分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2020年发布了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提到当年仅有1,077.7万持证残疾人及残疾儿童得到基本康复服务,242.6万残疾人有康复辅助器具。相对于八千多万的基数来讲,我们对残障群体康复所投注的资源还是太少太少。

  其实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产后功能障碍等其他存在康复需求的群体同样未被较好满足。像乳腺炎、子宫肌瘤等疾病,不少都是因为产后恢复不良所导致的。《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各类康复需求人数有4.6亿人,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目前康复科室还是以收治骨关节康复和神经康复患者为主,像精神障碍等病种就很难得到满足。而且除了术后这样“肉眼可见”的环节之外,其实整个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都对康复治疗有一定需求。而国内康复治疗介入相比于成熟地区还是很不足的,骨科、神经内科在术后24-48小时内的康复介入率只有10%左右,重症医学科病房也只有15%左右(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这不但影响了患者的手术预后情况,其实也对医保整体控费有一定负面作用。

  关于品类,康复机器人或许是一个可以给予更多展望的方向。这是一种把机器人技术和康复医学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目前国内主要应用在下肢康复上。Frost&Sullivan预计国内康复机器人自2017年起可以保持57.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023年实现20.4亿元的规模。像走的比较靠前的伟思医疗已经有两个系列的多款产品获准上市,给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大力完善康复医学,发展康复医疗器械是拉动行业、活跃经济的产业之盼。而帮助更多的患者实现多纬度的“恢复”不仅是社会之盼,其实也本就是一个健康的公共卫生体系所应承担的责任。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